俄乌战争一周年・战略与武器
自俄军于2022年2月24日正式入侵乌克兰以来,一年的战争已经造成了大量死伤和难民,对交战双方,以及整个欧洲安全局势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。
吴昆玉 | 2023.02.27
战场上,时间与科技应用成果呈反比,甚至说时间是高科技战果的敌人。
俄乌战争一周年前夕,美国总统访乌克兰,中国外长赴俄罗斯,但中美早在慕尼黑见了面,外界猜测美、欧、俄各国都打不下去了,于是各自努力,试图说服交战双方接受谈判,让全世界都能喘口气。
姑不论俄乌战争中的大国政治角力,纯就军事战略角度,俄乌战争是二战以后,第一场东西方正规军的大规模地面对抗,且其过程亦已颠覆若干传统军事常识,逼使全世界军队加速朝向21世纪现代化迈进。
而且,这种改变并不只是增购无人机、海马斯(HIMARS)、肩射飞弹这么简单的答案。整个军队的组织与战役进行方式,甚至指挥管制的模式,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因此本文尽量依著时序,提出若干问题,描述这些影响与改变,供读者们参考。
▲ 2022年12月3日,乌克兰哈尔科夫,两名警员视察一堆俄军炮弹壳。
俄军“速战速决”为什么失败?
2022年2月24日,俄军南北多线同时向乌克兰发起攻击,空降精锐(VDV)突袭基辅西北不到10公里的安托诺夫机场(Antonov Airport),但很快便被乌军国民警卫队第四旅及附近的国土防卫部队(TDF)联手击败。第二天俄军在装甲部队支援下再次发起攻击,终于占领了安托诺夫机场,但已失掉突袭基辅的宝贵时间,安托诺夫机场也遭到严重破坏,暂时无法使用。后续俄军仍想依赖装甲部队快速突袭基辅,却在霍斯托梅(Hostomel)、布查(Bucha)等地遭遇乌军伏击,几乎全灭,斩首行动宣告失败。
在其他战线,俄军的突入也相当不顺。北部战线,俄军补给车队仅能沿著有限道路前进,使乌军很好预期其路线。在基辅以北的某个村镇,TDF找上了一个刚买无人机来玩的15岁青少年,由他爸爸带著,半夜中定位了俄军卡车位置,一顿砲击便打烂了整个车队,使前进俄军无弹、无油、无粮,不得不停止在基辅郊外转入阵地防御,等待补给。同样的故事在多处上演,造就了大批俄军在路上遗弃战车、装甲车,让乌克兰农民开拖拉机拖回来拍卖的画面。
哈尔科夫(Kharkiv)、苏梅(Soumy)等方向的俄军也前进受阻,东部顿内茨克(Donetsk)、卢甘斯克(Luhansk)本有乌军重兵驻防,自然也难前进。只有南部战线的俄军,自克里米亚(Crimea)跃出后,北冲札波罗热(Zaporizhzhia),西指赫尔松(Kherson)较有战果,但也未能快速攻占第一大港敖德萨(Odesa),完全封锁乌克兰海岸。本想速战速决,“首战即终战”的俄军,在第一个星期结束时,便已失掉速决战机,全线陷入胶著。
俄军的打法,源自于2000年后车臣战役、乔治亚战役、2014夺占克里米亚的经验,组建“营级战术群”的操典教范。在战役开始前,先以网路战瘫痪敌方的网路通信及关键基础设施,远程火力打掉基辅电视塔、4G、5G基地台与通信中心,造成社会混乱与指挥炼中断。再以特种部队轻装突入,进行斩首或制造后方混乱,然后才是以营级战术群作为矛头快速突入,后续大部队跟上扩张战果,完成占领。这套打法用了快20年,几乎无往不利。
但俄军没有料到的是:北约国家早已探知俄军企图,微软(Microsoft)等公司早就帮乌克兰建置好应对网路攻击的各种对应方案,不论电子情报、图像情报、人员情报均已到位,随时侦知俄军动态,并能整合进C4ISR系统(指挥、管制、通讯、计算、情报、监视、侦察)。且在开战前一个月,英国已预知战争将爆发,于是将数千枚NLAW反战车飞弹输入乌克兰,教会乌军使用,同时进来的还有美国的标枪与刺针。其布署重点即是基辅,搭配特种部队指导的伏击战和TDF的游击战,挑掉了俄军的手筋脚筋,使其斩首行动停在基辅前面,成了项庄舞剑。
整个俄乌战争的关键,便决定于最初这一个礼拜。速战速决的失败,使得此后一年的战争型态,均属于某种型态的消耗战与阵地战,直至乌军9月开始的哈尔科夫与赫尔松反攻,才有点机动作战的样貌,但随即又转入战略僵持。
俄乌战争第一周的战斗过程,是很值得台湾研究的。“速战速决”、“斩首行动”的成功要件有二:其一是绝对的“奇袭”,一旦丧失奇袭优势,便会大幅降低成功机率。其二是“兵力优势”,在技术质量、兵力数量、火力当量上必居其一,能够快速“辗碎”敌军有组织抵抗,才能达成速战速决,否则必归失败。
而在防守的一方,成功抵挡的关键要素也有三个:一是精确且迅速的掌握情报,并能快速运用应对调度。二是善用技术、兵力、与火力,击中敌军致命弱点,而这个弱点通常就是敌军引以为傲的骄傲迷信。例如:用肩射飞弹打烂了俄军对战车的迷信,用无人机加砲兵戳中了补给车队这条软肋。
最后,则是坚定的抵抗意志,和保卫后方稳定与军事运转的物理能量。精神战力与物质战力两者是分不开的,精神战力动员了TDF等民兵进行抵抗,以及民众参与民防、军工生产、修理等工作,提供作战能量。前方合理的兵力配置与后方关键基础设施保卫,则护卫了作战能量的持续运转,而其连结即是通讯系统,稳定的通讯才能确保情报与指令的传递,让军队与人民在危机中不慌不乱。这也是战争开始两天内,乌克兰便向马斯克(Elon Musk)喊话提供“星炼(Star Link)”的原因。
▲ 2022年8月22日,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,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期间,乌克兰士兵乘坐战车。
纯粹是补给与成本的消耗战
当第一波奇袭失败,俄乌便转入了战略僵持,其实就是消耗战与阵地战。消耗战比的不是什么新鲜武器或伟大战术,而是谁的人力、物力撑不下去而放弃。于是,既斩不了泽连斯基(Volodymyr Zelensky)的脑袋,又截不断基辅后援的俄军,不得不在3月底开始从基辅撤退,将主力转用于乌东与乌南。而这一转,就磨掉了11个月。
在此阶段中,不论马里乌波尔(Mariupol)、北顿涅茨克(Severodonetsk)、以至近日的苏莱达尔(Soledar)战役,俄军的围城战与攻坚战均遵循同样的打法:砲兵与火箭弹火海洗地——战车与步兵突袭——发现敌军据点后召来砲兵与火箭砲夷平敌阵地——步兵不惜伤亡冲锋——再召来砲兵轰击,如此反复循环。非常二战式的打法,却简单、粗暴、有效,从两次在车臣打格罗兹尼(Gronzy),到叙利亚内战,再到现在乌克兰,都是同一套打法。差别只是,由于乌军防空飞弹布得太密,俄军战机与直升机较少上天轰炸。
乌军与俄军系出同源,原本也是同样打法,但随即发现乌军根本吃不消这样的消耗战。乌克兰只有4000万人,但俄罗斯有1.4亿人,虽说师出无名,使普京不敢征召动用全国男丁上前线,但光是瓦格纳佣兵召集的囚犯军,就够让乌军头痛了。
于是,在美国与北约纷纷解囊提供155砲、海马斯火箭等新式武器后,乌军也玩起了美军“阻绝战术”。机动化长程砲兵可以在俄军火砲射程外游走,专打俄军的补给基地、兵营、雷达、电战设施,以及指挥中心,实施所谓的“点穴战”。俄军的物质辗压战术,需要大量的砲弹、油料供应,乌军便专挑这些穴道下手。只要得手,俄军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动不了,甚至因此崩溃,赫尔松反攻就是这么打赢的。
但美、欧等国的高科技现代装备,其成本是很高的。一枚标枪飞弹要价18万镁,刺针飞弹4万镁,M982神剑精准砲弹要7万镁,海马斯用的M30或M31制导火箭弹,一枚便要20万美金。在30年来没有大国大战,仅有对付小国反恐战争的环境下,欧美各国自己的武器载台与弹药库存都很有限,援乌已经援到口袋见底,使得乌军能够取得的高科技武器虽然质量过硬,但数量不足。因此“阻援打点”尚可,用于大规模会战则有心无力,使得这些高科技武器纷纷入乌,却也无法帮乌军创造绝对优势,打一场决定性会战。
所谓决定性会战,是将敌我双方主力集结,在短时间内包围歼灭其中一方的大部份有生战力,使其无力再战,但现今俄乌双方都无法做到这点。其关键原因就是人力、物力,都无法达到大规模会战的要求,无法在狂轰滥炸之后,立即继之以大规模装甲部队与步兵的突进,以完成巩固与整顿,有效占领。最接近此种会战标准的战役是赫尔松反攻,但其结果仍是让俄军主力逃脱到第聂伯河(Dnipro)东岸,乌军仅是收复了失去的土地。
一如一战、韩战、越战,一场没有决定性会战的消耗战,其结局必然是在谈判桌上,取得双方都不满意却还可接受的停火妥协。即使谈判条件不可接受,也必须忍受,因为双方都打累了,更不能忍受无穷无尽的消耗。杀敌三千,自损八百,每天三千又三千,八百再八百,不论那一方都会被拖垮。
▲ 2022年12月23日,乌克兰顿涅茨克,一名乌克兰士兵向俄军防线发射火战炮。
防御是较强的战争型式
俄乌战场颠覆了许多传统军事概念,洗刷不少军人的三观。例如:从二战闪击战以来,不论美军、俄军,开战第一优先便是夺取“制空权”。此名词的定义,就是我空军可以自由的在天上飞行,滥炸地面目标,而敌军无法奈我何。夺取制空权的第一要件是消灭敌军空军,第二是消灭敌军防空飞弹。但在乌克兰战场,双方都没能取得完整的制空权,也打不光敌军防空飞弹,于是双方被迫打一场缺乏制空权与空中密接支援的现代战争。
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地面。步兵曾被誉为“战场的女王”,但俄乌战场上的步兵,大多数时间都在躲砲弹,连开枪的机会都不常出现,遑论拼刺刀。战车在二战后被当成无敌的铁骑,但在肩射式飞弹面前脆弱得像片饼干,“战车无用论”在俄乌开战后声量大增。
砲兵虽是俄乌战场的主角,但固定阵地的砲兵却迟早被敌军反砲战或无人机打烂,机动砲兵与精准弹药的游击式打了就跑,反成砲战主流。战壕所组成的战线原本是难以攻克的障碍,但常常被绕过包围。高地与反斜面向来是防御者的圣地,但在无人机、游荡炸药(Loitering Munition,也被称为自杀式无人机[Suicide Drone]),与精准砲弹出现后,反斜面不再是安全处所。“进攻就是最佳的防御”这句铁则也加上了问号,因为进攻几乎必定得付出高伤亡的代价,其CP值远不如防御。
也就是说,虽然战争定律仍逃不出克劳塞维茨(Carl von Clausewitz)那句“防御是较强的战争型式”,但防御的型式也在改变。加固碉堡、战壕线迟早会被绕过与攻破,更有效的防御是后方有装甲部队支援逆袭的机动防御,或由TDF与游击队组成的沼泽式防御。其作战目标不是死守至最后一兵一卒,而是袭击敌军侧背,或攻击其脆弱的补给线。守中带攻,攻中带守,是这场俄乌阵地战与消耗战的特色。
换言之,分散布署,却能迅速集合,火力集中,像“水”一样聚散自如,难以一举消灭,却又不至于备多力分,成为现今“沼泽式防御”的主流。乌军防御虽仍以“拒止”为主,但有时乌军被俄军打开一个缺口,逆袭切断反能成建制的“歼灭”俄军营级战术群。
乌军与俄军的防御经验是台湾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,从防空到地面都是。因为台海作战的主题就是“防御”。我们没有能力与对岸争夺制空权,但我们只要有足够数量与良好配置的防空系统——包括飞弹与机砲——一样能让共军无法取得制空权。在地面上,死守阵地拒止敌军,不见得是最好的选项,诱出敌军再歼灭其有生力量,可能是更好的防御手段。
▲ 2022年12月24日,乌克兰哈尔科夫,一辆炮弹装甲车向俄军战线发射炮弹。
时间是高新武器的最大敌人
俄乌战争成为各国高科技武器的展示场,时时让人眼睛一亮。但这些亮点往往只是昙花一现,没有集结足够数量形成“决定性”力量,不久之后便让俄军找到对应方案,予以反制,于是又归于沉寂。就像库斯克会战时的虎式坦克一样,2000米外击杀T-34,吓到俄军腿软,但数量太少(据说只有一个营),不足以产生决定性,终究还是得含恨吞败。“战果 = 技术 × 数量 × 战术”,这条定律谁都逃不过,在俄乌战场上便是如此。
一开始,乌军步兵肩射式飞弹令人惊艳,于是俄军战车尽量不进入城镇,也不带头猛冲,只要退到2至4公里外朝乌军开砲,步兵也就没皮条了。其次是无人机,先是消费级无人机监侦敌军动态,再来是载货无人机带火燄瓶与60迫砲弹投进俄军阵地,给俄军带来不少困扰,一个多月后,俄军取得大疆机(DJI)的后门权限,找到乌军飞手位置,再以砲兵歼灭,造成不小的损失。乌军则找人写了程式,把每一台弄到手的大疆机都用程式覆盖,使其不向后台传送位置资讯。于是俄军转向星炼下手,经过数月摸索,找到抓住星炼接收端讯号定位的办法,又把乌军野战小组胖揍一顿。土耳其造的“拜卡”(TB-2)侦打一体无人机曾在战场上大放异彩,但后来便销声匿迹,据说是被俄军找到反制方法给打光了。
开战约六个月后,俄军的库存压箱底飞弹都差不多打光了,于是向伊朗买了大批见证者-136自杀无人机,每台约2至5万欧元,制导精确度颇差,但攻击发电厂这种大目标还是很划算的。乌克兰雷达一开始很难发现低空飞掠的见证者,后来用欧美飞弹防御,成本实在太高且不对称,即使较便宜的NASAMS飞弹系统,其使用的AIM-120飞弹,一枚要价超过100万美元。地面防空火砲的数量与涵盖面又不足,使得见证者频频得手,乌克兰人民必须度过一个没有电的冬天。等到欧美防空火砲系统与较便宜的飞弹逐渐到位,见证者便又不灵了。
海马斯也是一样,起初海马斯的70公里射程,让俄军补给基地与指挥中心损失惨重,于是俄军将弹药库往后放,同时改进了无人机防御系统,乌军就打不到这些高价值目标了。这些战例,完整演示了高科技武器在战场上的生命历程。一开始,高科技武器会令敌人手足无措,但若无足够数量,便无法在会战中产生决定性。只要无决定性的消耗战拖上3至6个月,敌军一定能找到反制方法,让高科技无用的低科技土法炼钢(例如后撤补给站),可能一个月内就想出来了。所以,高科技武器、新式武器与战法,必须在平日便大量屯储,而且第一次出场时,便要搭配战术进行决定性会战,才能在敌人震惊恢复前,便拿到预定的战役圣杯。等到敌人学会应对之法,再强的高科技也将趋于无用。
在产业上,时间与科技成长成正比;但在战场上,时间却与科技应用成果呈反比,甚至可说时间是高科技战果的敌人。我们不能把真实战场当作高科技的实验室,那会让我们犯下“逐次用兵”的错误。没有人也没有任何大国,受得了无穷无尽的消耗战,要打,就要将所有好东西一次投入,迅速取得决定性战果,逼使敌军放弃或投降。这在台海的海空作战中,更为关键。
▲ 2023年2月18日,乌克兰顿涅茨克,一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袭击中,一支步枪和弹壳。
结语:台湾不是乌克兰,但须从乌克兰学到教训
俄乌战争中可以讨论的事项非常多,篇幅所限,此处仅能列出若干议题与思考供参。比较大的问题是,自俄乌战争开始,便流传著“今日乌克兰,明日台湾”的口号,这句话在政治上当作警语也许没错,但在军事上却离现实甚远。
台湾不是乌克兰,乌克兰打的主要都是陆战,但台湾则多是海战、空战。反而乌军击沉莫斯科号(Moskva),以无人快艇突入港内重伤马卡洛夫号(Admiral Makarov)的战例,更值台湾参考。
而且中国不是俄罗斯,中国是富有的制造大国,是无人机的王牌生产基地,台湾要面对的状况更为复杂。当我们研究俄乌战争战例时,时时要谨记两者环境的不同,弄清楚其运作机制与原理、效果、限制,不能照搬照抄。否则错误的问题必会得到错误的答案;在战场上,错误是会让人国破家亡的。
最后,提醒台湾的政军高层,抗敌意志不是叫大家支持政府而已,政府必须让人民的热情有个出口,有个贡献、付出、参与的管道,否则很快会因战损而转为抱怨和失望。乌克兰的国土防卫部队(TDF)成份复杂,有亚速营那种战力超强的,也有大批老弱妇孺加入的带枪民兵,仅能协助维持后方秩序。乌克兰女性纷纷拿枪捍卫祖国,不全是因为爱国意识,而是她们拿起枪才能保障自己不至遭俄军性侵,俄军军纪之坏是有名声的,布查惨案仅是其中一例而已。所以,千万不要看不起民兵,适当运用的民兵,同样能产生奇效。
我们不期待战争,但必须搞懂战争,从战略战术到每一个士兵的运作细节,坦然面对残酷的画面与现实,才能让我们制定出贴近现实的作战方案,应对敌人的武力威胁。我们不只要知道“为谁而战?为何而战?Who?Why?”更须理解“如何作战?(How?)”如此才能帮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,精确的完成战备,以吓阻敌人的侵犯。